胡歌《猎场》扯下学历歧视最后一块遮羞布:没有学历,谁稀罕你的能力!
第二个面试官,她竟然是秋冬的“师姐”。
面试细节没有过多呈现,甚至在第二次面试时,秋冬仅凭“简单介绍母校”,就打动了面试官。
很多人觉得这里太草率了,电视剧才敢这么演吧?
这是真实存在的。和我们购物时候会更倾向名牌产品一样,企业在招聘时候,品牌效应同样适用。
萧山现实版的“郑秋冬”,拿着清华毕业证,即使只是小学文化水平的他也能面试上上市公司的业务总监,月薪还达到了7万!
名校毕业的身份,从一开始就打消了很多企业对他的疑虑,成为了当时最好的掩饰。
任何的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,都需要考虑效率和成本问题。而当有了名校的信用背书,企业在选择人才时,只需要考核他的职业素养,用人效率会大幅提升,也能从更短的时间内看出求职者的能力。
这也是为什么在多个候选人中,面试官会更倾向自己的校友,或是某些名校出来的学生。
人们习惯于先看见你的成就,再推测你的能力;而不是根据你的能力,估出你的成就。
无形中,“北大才子”的身份,从一开始就打消了很多企业对秋冬的疑虑,成为了当时最好的掩饰。
最后,秋冬以覃飞的身份,在职场上一路绿灯,坐上了山谷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薪酬规划总监的位置,税前年薪40多万。
在这之前,他不是没能力,可他的职业发展是怎么样的呢?
一开始的郑秋冬,为了挣钱,去尼泊尔倒虫草,给工厂的工人洗脑,为老人健康馆做开业演讲,甚至搞传销被抓入狱。这些钱都来得特别的艰辛和危险。
好像也就只能做这些了,钱还来得特别的艰苦。
自从冒充覃飞开始,郑秋冬不仅仅得到了一个清白的壳,还顺带享受了学霸身份带来的便利,一张名校文凭,足以给自己加分!
他顶着这个身份去面试,在职场上一路绿灯,基本拿到了各大企业的Offer,还坐上了山谷集团人力资源部的薪酬规划总监的位置,年薪40多万。
一张含金量极高的文凭,足以抵过几十场激情演讲。
尽管大家都忽略了这一点,但职场潜规则依然起效。
就像知乎问题上“名校光环在给你在找工作的时候,带来过什么方便?”最高赞答案提到的一样:
大约,别人需要更多的努力,才能证明自己。但是很多时候,可能没有这个机会。
所以,你不曾察觉或习以为常的便利,其实有时候已经是别人无法逾越的鸿沟。
大约,别人需要更多的努力,才能证明自己。但是很多时候,可能没有这个机会。
所以,你不曾察觉或习以为常的便利,其实有时候已经是别人无法逾越的鸿沟。
没有这张北大文凭,秋冬的能力是不值钱的。
对啊,条件优越的人这么多,人家凭什么重用你?
02
在网上,流传着一张名为“学历鄙视链”的图:
而清北> 985>211>一本> 二本>三本>专科的隐形“鄙视链”也一直存在。
很多人说,靠,考不上又不能怪我,当时年少不懂事,或是教育条件不好,这也不是我的错啊。
成因无法追究,但最终为此埋单的,却还是我们自己。
据财富中国2017年最新数据表明,名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成功率远高于普通大学,呈现了非常明显的“二八”分布,两成左右的求职者获取了近八成的offer:
985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有68.7%的应届生获得企业offer;211高校应届毕业生中,超过一半尚未获得offer;普通高校的毕业生,则有74%尚未获得offer。
在《演说家》里面,张雪峰老师曾提过一个观点:学历越高,进入名企几率越大。
所以这就是你读不读名校的直接差距。
而当视频里一位嘉宾说:“我自己公司的员工,没有一个重点的(大学)。”
张雪峰老师一句“所以你不是世界前500强”,让他顿时哑口无言。
这就是优胜略汰的社会,如果他是世界企业500强,会愿意放弃名校毕业生来录用普通高校的学生吗?一个好的企业总会向往更优质的员工。
有人可能会说:“我可以用时间来证明自己并不比名校的毕业生差。”但是人家凭什么放着手边的优质资源不用,来等着让你证明自己?
正如“条条大路通罗马,有人出生在罗马”说的那样,这个社会总有人一出生的起点就是很多人奋斗的终点。
今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也是这样说的:“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,还生在北京,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,我在学习的时候,确实能走很多捷径。”
但如果你再放弃高考,放弃进入名校,放弃奋斗,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,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。
名校起码提供给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,虽然不能让每一个毕业生都能成为马云,但在人生的接力赛中,你已经跑赢了一程。
走出象牙塔,以后的门票只会越来越贵,你可能再也买不起入场券了。
所以不要小看这一份文凭,在别人还不理解你的时候,这张纸就成为了你最有说服力的标签。
你可能没有察觉,在职场上,学历鄙视链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残忍一万倍。
03
看到这里,很多人大概会问:我没有名校光环加持,也考不上名校,人生是不是废了?
当然不是。
学历能决定起点,却绝不是未来的铁饭碗。
值得庆幸的是,我们无法改变职场潜规则,却依然可以把时间精力花在拓展人脉、提升眼界、开阔思维等软实力上面。
这些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去突破、修炼,并能受益一生的技能。
对于那些已经考上普通大学或工作,无法重读本科,目前也没有考研条件的人而言,在就业上已经落后名校学生一大截。我们改变不了履历表上的“学历”和“就读学校”,却能改变“所获证书。”
好比木桶效应,当出现一块短板时,唯有将其他木板延伸得足够长,才能弥补自身的不足。避短需扬长。
而这块长板,就是证书。
就拿会计行业来说,企业或许会筛掉二本大学本科毕业、特长经历乏善可陈的会计人,却未必会筛掉二本大学、已取得初级会计职称、CPA甚至ACCA的会计人。
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,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。
读书上名校拿证书是普通人唯一可以复制的,最便捷的提升社会阶层的途径。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,不是读书没用,是你读书没用,主要是你没用。
逆袭的路各不相同,但总有共通。能保证肯定有的一点是:让自己优秀得足够耀眼。
作者:零淡蛋
来源:职场蛋白质(ID:zikeup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