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纨和鲁缟
齐纨和鲁缟
2023-05-05 可可诗词网-地域文化 https://www.kekeshici.com
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植桑、养蚕、织丝的国
家,并长期处于领先地位。山东是我国蚕织业的重
心,是著名的丝织产地。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《忆
昔》诗中描述开元盛世的景象时说:“齐纨鲁缟车
班班,男耕女织不相失。”纨是细绢,是一种很细的
丝织品;缟是一种白色生绢,是鲁国著名的丝织
品。齐纨、鲁缟代表了齐鲁之域丝织品的最高水
平。
齐、鲁两国的地理条件有利于纺织业的发展,
司马迁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一再称述:“齐带山
海,膏壤千里,宜桑麻”;“邹、鲁滨洙、泗,……颇有
桑麻之业”;“沂、泗水以北,宜五谷桑麻六畜”;
“齐、鲁千里桑麻”。这是当时齐、鲁桑麻业发达的
真实写照。
齐自立国之初,姜太公便劝女工,极技巧,植
桑麻,发展齐国的桑麻业。以后齐国历代执政者也
都重视桑麻尤其是蚕桑丝织业的发展,使丝织业
成为齐国的一个重要手工业门类。《国语·齐语》
曾谈到齐襄公“陈妾数百,食必粱肉,衣必文绣”,
“文绣”是指刺绣的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或服
饰。据《战国策·齐策》记,齐王后宫的人衣着多为
细绢,有纹绢、绉纱之类,甚至于齐君为他的马也
披上文绣。一些高档的丝织品在宫廷贵族中已十
分普及,就连一般百姓也“多文采布帛”。《汉书·
地理志》载齐地“俗弥侈,织作冰纨绮绣纯丽之物,
号为冠带衣履天下”。齐国生产的丝织品种类繁
多,据记有罗、帛、纱、绫、绢、绮、纨、锦等诸多名
目,在齐都临淄的一座东周墓中就发现了绢、锦、
刺绣残片、丝编织物等丝织品,仅此可见齐国丝织
业发展之一斑。
鲁国的纺织业也可分为丝帛、麻葛两种,而以
前者最为典型。鲁国的桑蚕养殖比较发达,《左传》
哀公八年中有“舍于蚕室”句,“蚕室”为鲁国一地
名,约在今山东平邑境内。既然“蚕室”已被用作地
理名称,那么,可以肯定当时已有室内养蚕的工艺
了。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也有“食我桑葚”的句子。此
时的桑树有乔木和灌木两种,前者即荆桑,后者即
地桑。地桑原由鲁地育成,所以也叫鲁桑。王桢《农
书》称:“荆桑多甚,鲁桑少葚。”而且鲁桑植株矮,
便于采摘,还枝繁叶嫩,产量较高。桑蚕养殖促进
了丝织业的发展。《左传》成公二年记鲁国曾以三
百工匠赂楚,其中织纴(布帛工)一百人皆是从事
丝织业的人。鲁缟是鲁国著名的丝织品,后人曾
说:“强弩之末、力不能穿鲁缟”(《汉书·韩安国
传》)。鲁缟对后代的丝织业也影响很大。《管子·
轻重》篇记载说:“鲁、梁之民,俗为绨。”绨是一种
质地粗厚、平滑而有光泽的丝织品。鲁又生产锦,
据载,鲁国的锦也可以货到齐国,其数量当也不
少。大概由于气候水土的原因,鲁地还很少发现当
时遗留下来的丝织物,但可以肯定地说,鲁国的丝
麻织品种类一定很多,而且比较精良,丝织技术也
达到了较高水平。
秦汉时期,政治上的空前统一局面有利于经
济的发展,当时,蚕织业最发达的依然是齐鲁地
区。《论衡》有“齐部世刺绣,恒女无不能”的说法,
张衡《七辩》说:“京城阿缟,譬之蝉羽。”《太平御览
·州郡部》则说济州“出缯缣,故秦王服阿缟”。阿
缟原产于齐国阿地,在战国时已十分有名,秦汉以
来更输往各地。缣也是一种名贵丝织品。西晋左思
《魏都赋》说“缣总清河”,清河在晋时辖区包括今
山东临清、夏津、武城及高唐、平原各一部,清河之
缣见重于世,可能自秦汉以来已有发展。《盐铁论》
也提到“齐陶之缣”,另外任城亢父缣也很有名,亢
父在今山东济宁南,可知山东临清、定陶、济宁都
是缣的重要产地。
秦汉时的织造技术已很富创造性,汉代的画
像石上有织机图,这是探究当时织机构造的可靠
资料。从目前已知的刻有纺织图的七石中,发现纺
织工具有络车、纬车、织机三种,汉代织机构造已
达到复杂精密的程度。学者认为,汉画像石所见普
通织机代表了当时国内纺织业一般生产的发展水
平,它已远远走到了当时世界上任何文明国家和
民族的前面。而目前已知的这七石,发现于山东的
即占五石,这也反映了当时山东丝织业的发展水
平。
汉代,最重要的丝织品供应地有三处:一是
东、西织室,二是齐三服官,三是襄邑服官。东、西
织室设在长安,由织室令丞主管,是主织作缯帛之
处;三服官则主作天子之服,春、夏、冬三季皇室宫
廷所用的高档丝织品主要来源于三服官,李斐注
《汉书·元帝纪》说:“春献冠帻��为首服,纨素为
冬服,轻绡为夏服。”三时所献显然都是汉代最为
精美的高档丝织品。襄邑在陈留郡,襄邑服官的产
品主要是供九卿以下官员作服饰之用。就生产规
模、花色品种来说,齐三服官都占明显优势。
值得一提的是,汉代山东地区还很可能是汉
朝外销丝绸的主要供货地。汉初、齐三服官每年向
国家贡献十笥丝织品,到元帝时,“齐三服官作工
各数千人,一岁费数巨万,三工官费五千”(《汉书
·贡禹传》)。这样大规模的生产,又有政府扶持,
质量最佳,自然是汉代丝织品的代表。这些产品除
了皇室消费外,其余部分很可能通过始于长安的
丝绸之路输往西域等地。在敦煌发现过两侧幅边
还保存的任城亢父缣残帛,上面还有题记:“任城
国亢父缣一匹,幅广二尺三寸,长四丈,重三十五
两,直钱六百八十”(《流沙坠简》卷二)。山东丝绸
到了西域是可以肯定的。另外,在国外有一种被称
为“山东绸”的中国丝绸,这种绸是柞丝绸,由柞蚕
丝织成。而柞蚕丝强韧坚牢,主要产于东莱的丘陵
地区,“山东绸”也说明了山东丝织品的巨大影响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北方战乱频仍,山东蚕织业
生产状况的史料缺乏,但可以从北魏的户调规定
中找到旁证。北魏规定所征调各物均为当地特产,
而当时有十九州要进贡绵、绢及丝,这十九州中有
九州各辖今山东或山东一部分,几乎包括了今山
东全省,这说明山东的蚕织业仍然十分发达。山东
的大纹绫、连珠孔雀罗、阿缟都是很高贵的丝织
品。《颜氏家训·治家》说:“河北妇人,织纴组训之
事,黼黻锦绣罗绣之工,大优于江东也。”此时包括
今山东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蚕织业的生产仍超
过南方。
隋唐时期也是蚕织业的发达时期,唐代蚕织
业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前、后两个时期。前期丝
织业的主要地区为河南道、河北道,其次为剑南
道、山南道,江南、淮南两道最次。到了后期,江南
道的丝织业一跃而居首位,其次才是河北、河南诸
道。今山东地区主要属于河北、河南两道管辖,而
且占有两道的绝大比重,这说明从整体看山东的
丝织业在唐代仍然占有重要地位,只是随着经济
重心的南移,已经丧失了中心地位,齐纨、鲁缟名
贯天下的时代也成了过去。
下一篇:孔庙“贤”、“儒”从祀
上一篇:“鲁酒薄”
发布时间:2023-05-05 文章来源: 可可诗词网https://www.kekeshici.com
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kekeshici.com/wenhua/diyuwenhua/289560.html,转载请保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