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便利店观察:加盟真的很赚吗? #小组财务观察# 哈罗~今天又到了聊日本企业的时候了~最近天下是真的不太平,俄乌局势一片乌云密布,我们香港这边还新冠大爆...
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搬砖小组,(https://xueqiu.com/2817386050/213000877)
#小组财务观察# 哈罗~今天又到了聊日本企业的时候了~
最近天下是真的不太平,俄乌局势一片乌云密布,我们香港这边还新冠大爆发,真是让人提心吊胆啊。天灾人祸之下,最受苦的还是贫民百姓们,相信大家都在电视上啊社交媒体上啊看到了,乌克兰人民,香港的居民,把超市、菜市场、小卖部、便利店搬空,在家闭关的景象。唉,大家生活已经不易,但愿各种各样的灾祸都快点过去吧
言归正传,今天小组想给大家讲讲上文提到的便利店,尤其是日本的top3便利店——711、全家和罗森。相信很多人对这三个名字不会陌生,毕竟现在这几家便利店在国内也都各自开了好几千家,融入了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~
2021年4月统计,这三家里在中国店铺最多的是罗森(3256家),其次是全家(2967)和711(2387)。1996年进入中国的罗森,是目前国内势头最猛的一家,最近还接手了天虹旗下的便利店业务,可谓是野心勃勃~
在中国人的印象里,便利店很多时候和小卖部是同义词,或者大不了一个小型超市。但是,在日本,便利店几乎是个“有求必应屋”——去过日本的小伙伴们可能都有体会,在他们那里,百米开外几乎必有便利店,里面除了卖零食饮料、鲜食和日用品,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东西,什么快印、证件照、发快递、办常用行政文件、甚至房租水电费都可以在里面交~
便利店这种经营形势最初诞生于美国,但它为什么会在日本变得这么骨骼清奇呢,小组稍微给大家讲讲便利店企业在日本的发展史哈~包括top3的很多日本便利店,都是在上世纪70年代左右开始发家的,自打它们诞生,这些便利店就秉承其字面意义,给日本人民带去生活上的便利:这些便利不仅限于提供饮食,而是包揽了一系列人们的日常需求,以罗森一些发展历程为例:
日本的便利店之所以会这么森罗万象,是因为在日本这个人口稠密,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里,它们承担了很重要的基础设施职能。2011年的311震灾以后,地处震中的便利店“有备而来”,做到了在灾后第一时间恢复食物和饮用水供应,为当地的灾后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。经过这场劫难,日本的便利店赢得了日本民众深厚的信任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,让日本的便利店产业进入了七八年的黄金发展期。
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显示,2010年日本共有便利店4万2千多家,到了2020年,这个数字变成了5万6千多家,其中大部分都被top3占据,每家都有1万5~2万左右家店(各家官方数据口径参差不齐,这里就按20年的历史数据说个大概哈)。如此庞大的便利店体系,是如何组合和管理起来的呢?答案就是,top3走的都是加盟模式。
top3的加盟模式大同小异,基本可以分成自带地/店加盟(自带店铺型),和无地/店加盟(出租店铺型)两种形式。以711的加盟模式为例,小组列了个表来让大家看看这两种模式,在加盟费用和抽成等方面的区别:
这个抽成,站在711加盟主的角度看来,是不是有种狮子大开口的感觉?但站在711的角度,这显然是血赚的,母公司在向加盟主大幅抽成的同时,还不用把加盟店的运营成本并入自己的报表,充分体现了加盟模式在财务上的巨大优势——给母公司带来高毛利率。以罗森为例,疫情之前,罗森的营业成本都只有25%~30%左右。
但看看罗森多年来的净利率,基本只有不到10个点,这就很有意思了,说明它的钱都花在了经管费上面。看看疫情之前它的损益表,会发现它的经管费,甚至高于它的总加盟费收入~怎么觉得这加盟开的有点亏呢……
那么这么大额的经管费都从哪里来呢?来看看它的经管费明细:
很明显,经管费大头都花在了“地租房租”这一项上面。这些地租房租,其实就是便利店母公司为自己租下来的土地和店面付的租金,而这部分店很显然是交给那些出租型加盟者的。小组算了一下,疫情前这一年,光是租金这一项就吃掉了它31%的加盟费收入,emmm,怎么这么多呀?原因其实在这里:
哈哈,看来罗森最多的加盟店(图中的C类型),就是这种出租型店铺。这就好懂了,为什么疫情一来,这top3大家便利店立刻全部亏损:在疫情严重影响便利店铺收入的同时,它们要付的租金可是一分不少~
除了租金,便利店母公司还要承担出租型加盟店的一部分水电费(711是80%,罗森是50%,全家的数据暂时找不到)。为了和其他超市企业做出差异化,日本的便利店实行24小时营业制度,那么很显然,在顾客大量减少的疫情期间,这方面的开支无疑是给便利店的经营雪上加霜。
看到这里,相信小伙伴们已经看出加盟模式便利店的经管费用难题了。但日本的便利店面对的难题还不只这些:看看711网站的加盟说明上,还有这样一条:“母公司将会负担15%加盟店废弃食品的损失”。
小组查了一下,这条看似云淡风轻的规定背后,其实还有一段相当drama的历史。对于便利店来说,存货控制是一件很复杂且困难的工作,其中时常会出现对商品销量的误判而导致食品滞销的情况。2009年以前,日本便利店的惯例是让加盟店自己承担食品滞销带来的废弃损失,结果就在这一年,日本政府以反垄断法的名义,下令711对这方面进行整改。几年以后,另外两家也逐渐跟上,这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,便利店母公司为加盟店承担一部分废弃损失的情况。
其实,这种规约之所以会成立,反映出的也是加盟模式便利店所面临的管理难题。实际操作中,加盟店和母公司发生利益冲突的情况比比皆是,比如食品滞销处理这件事,有新闻报道说,711的加盟店会希望通过打折的方式尽快卖掉临期食品,然而母公司却认为打折有损店铺形象。两方经过长时间的博弈,终于在19年达成一致,用“给购买临期食品的顾客额外赠送店铺积分”这种包装得相对好看的方式,解决了这一分歧。
讲了这么多日本的便利店,小组感受最深的点就是,经营模式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真的至关重要,若是没有加盟的制度优势,日本的这top3便利店也很难达到如今遍布全世界的规模。虽然有经营和管理方面的挑战,但日本的便利店走到今天,无疑是证明了加盟模式是有其可行之处的。
但话又说回来,现在我国势头正旺的“日式血统”便利店——便利蜂,采取的就是直营模式,它以独到的数字化管理,加强了直营模式“成本虽高,但管理难度和费用都较低”的优势。所以,就算便利店形式是学日本的,经过精心设计和不断探索,小组相信国内的类似商家,总会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~